有效的读写策略
日期:2020-02-17 15:25:46  浏览量:1701

以读促写,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秦志明

古人有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探寻到写作的真谛。所以说有效的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读写结合符合这一标准,能够彰显出语文教学的实效。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分离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实际上,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听、说、读、写应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学经验,找到读结合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语文学习,从而收获丰富的知识经验与技能。

一、感知形象,写出“真

写出“真”,是指写出的文章要真实感人,让人读后心为所动,而不是感到索然无味。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有写作记叙文的能力。记叙文作为高中生经常接触的文体,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项目。在记叙文中,作者经常利用多种描写方法去刻画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变得立体化。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在课堂上为学生详细地介绍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来指导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到以读促写的切入点。

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是一个形象生动的人物。他是作者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称他为“老金”,给人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手法。漫画式刻画,既可以是幽默讽刺的,也可以是热情亲切的。本文则为后一种,读者在阅读过后看到的好像是一幅比较夸张的人物漫画。实际上,并不是作者有意地去夸张,而是人物本身就具备夸张性的特点,所以作者只需要照直写来就显得活泼自然了。不过,作者重视描写直观印象,不像其他人写名人的文章那么郑重其事,非要写出人物的崇高性不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笔下的金先生是灵动的、感性的、充满趣味性的。比如金先生打扮奇特,性格幽默,讲课不较真。直接点:“今天穿红毛衣的女生起来回答问题。”让女学生紧张又兴奋。现在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都容易脱离现实,把人物写得干巴巴的,不真实。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汪曾祺描写人物的方法,娓娓道来,不紧不慢,让笔下的人物给人的印象是丰富的、立体的、自然的。

从感知人物形象找到描写人物形象的切入点,能够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无论描写什么人物或者事件,都需要运用细节刻画。以小见大,细微处流露真情的文章才感人至深。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在实际写作时该怎么运用相似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二、品读词句,写出“美”

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中富含着无数优美动人的词句。通过仔细品读这些词句,有助于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这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品读词句时,不能为了品读而品读,而是从品读中有所收获,以指导自身的写作,增强写作意识。

写出“美”,是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也要具有独特的美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活动要立足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关注重点词句,进行仿写来提高写作能力。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文体为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散文最讲究的是语言美,给人字字珠玑的阅读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语句进行品读。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平淡,但是仔细品读时,却又另一番独特的味道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选择在静谧的夜晚出去赏月赏花,内心是否有种孤独的惬意?虽然孤独这个词偏于冷清,但作者通过这句话却把孤独表现得惬意而舒适。当学生摸索到这些语言的妙处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针对自己在生活中观看到某种自然景象心中油然而生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看到枫叶落地,就会想起“叶子随秋风飘零,是否内心也有些许不愿意。”

教语文不是教课文,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来指导自身的语言实践。品读优美语句时,把选择权交给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学生所认为优美的句子也大相径庭,只有学生内心喜爱这些句子,才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去体会,将它运用到写作过程中。

三、立足教材,写出“味”

语文教材是最优秀的习作资源,可以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课文内容经过自己的思想延伸转换为一个更加透彻的感知,运用独特的方法重新解读课文。这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好的文章,需要富有内涵,可以让人一读再读,每次读后都会产生新的领悟,这样的文章是有味道的。为了指导学生写出“味”,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去欣赏作品,才能有效服务于写作。《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创作的回忆一位生前英勇爱国、殒身不恤的女学生刘和珍。她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于“三·一八惨案”中遇害,死时仅22岁。文章的语言没有直接歌颂刘和珍君是如何爱国、如何勇敢,而是以十分质朴的语言说“她的脸上一直挂着温和的微笑”。但是她在敌人的枪下,却是坚韧不屈的顽强形象。在初步分析完文章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除了回忆刘和珍君,还想表达哪些心声?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学生再次阅读会发现,从文中的“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是非常衰败的。即使有很多英雄为祖国牺牲,但是更多的人是选择麻木。他们不会因为英雄的逝去而改变,只是在无尽的黑暗中堕落。所以写作文章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对于有些事物,学着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含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文章就会变得更有内涵,而不是让人一眼看穿,没有再读的欲望。

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想象,将作者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文章创作中,能够实现语言实践的创新。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写出来的作品也必定是富有深刻意义的。

四、联系实际,写出“新”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高,对于事物的认知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他们内心有一种改变不合理现象的冲动。因此,在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超越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将它与课外的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所创作的作品具有新颖性和个性化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于习作练习,第一反应就会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但是却很少写到散文、小说等文体。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存在固定化,不会再去寻找创新。这样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新的文体写作,尝试走出模式化。比如教学完欧亭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主动说一说欧亨利小说的写作特点。学生立刻会想到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接着,让学生动手创作一篇结局令人意想不到的微小说,联系生活实际,加以适当虚构。面对新颖的文体创作,学生首先要考虑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创作时,先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搜寻人物和事件,再拟定框架,将情节构造完整,引人入胜。创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换文章,互相评点对于创作想法十分独特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表扬,让学生以创新为前进的动力。

立足文本并超越文本,在写作方法、创作思想上有所拓展,才能让阅读真正作用于写作,将实践性与创新性完美结合。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如发现美、理解美,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美,将新颖的东西倾注于自己的作品,实现独特个性的展现。

综上所述,利用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写作教学。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对阅读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创作的力量和源泉,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联系地址:吴江区黎里镇芦墟泰丰路2号
邮编:215211
电话:0512-63255389
苏ICP备2022047387号

2024-04-17 08: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