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以学定教”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日期:2020-02-17 15:38:36  浏览量:1741

高中化学课堂“以学定教”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学会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与“学”的关系中,“教”是为帮助“学”而存在的。虽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但当我们从尊重与丰富学生认知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实际化学教学当中,仍有许多老师还是采取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或者不尊重学生实际,想当然的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这就是学生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感觉化学越来越学不懂,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学。本课题就是研究怎样从尊重与丰富学生的认知角度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以学定教”分两层含义:1、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规律与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与惯、学习能力和水平;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环境;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2、“以学定教”的“定”:教师预定、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

“教”与“学”是矛盾的统一体。新课改已进行了10多年了,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以“学生中心”。但是,“学生中心”往往仅停留在了教学时间、教学活动上向学生倾斜,但是在学生的学习上并无实质变化。这就导致了在平时展示课的课堂上,视频、实验、图片精彩纷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时候,感觉全不会这一矛盾的现象。

以学定教,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课堂,要敢于让学生去讨论,课堂讨论是要花时间的,有时候教师会因为担心学生说得“乱七八糟”而不愿“浪费”这个时间;真正的课堂讨论当然会是开放的,有时候教师会因为担心超出预设不好控制而不愿去组织讨论。而如果从“学”的角度来思考,讨论是多么有意义!

高考毕竟是应试考试,有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不能满足学生考试的需要:高中化学课时紧,内容多,考查内容宽泛,所以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我认为以“学生中心”,其目的是让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让课堂的焦点放在学生“如何学习”和“学得如何”上。学生“学会”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因此有专家提出:“学为中心”比“学生中心”更贴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主要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我校生源的特点,探索总结一套在新课程理念下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体系,形成学校化学课程有效教学特色。

二是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智慧型人才。

三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践行学校“寻找闪光的教育”办学理念,获得教师、学生双成长。

主要研究内容

1、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学兴趣与学习交流的习惯:变教师的“包办”为“主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2、通过教师的指导,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普通三星级高中学生

    三星高中学生在初中时很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学生学习信心明显不足,到高中分化现象日趋明显,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化学是一大负担,有厌学心理。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通过课堂资源整合,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等环节,围绕“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循环研究积累教学经验。

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相互讨论。

文献资料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发展动向,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五、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1511月开始至20178月结束,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11——20161月)准备阶段。

1.文献搜集整理,学习、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有效教学观。对教师现有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学习借鉴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提出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构想,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建立课题组。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163——201612月)实验阶段。

1.通过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教师分工,展开课题研究。

2.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定期召开研究主题会、研究课例会,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随时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及时记录、收集数据等资料,不断小结。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步骤和方案。

3.按上述研究方案在每一学期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实事求是地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检查,实施中期评估,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4.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小论文活动。

第三阶段:(20173——20178月)总结阶段

1.整理课题过程材料有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编辑论文、课例集、教师成长个案集、个人教学档案集、备课集、教法学法设计集等,推广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

3.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

六、实践研究结果总结

通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究和教学实践,高中化学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积极实践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1、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校本研修制度逐步形成。

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理论学习和坚持实践的促进下有了极大提高,组长程克胜撰写的论文《理性思维帮助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以苏教版“盐类的水解反应”教学为例》在省级期刊《科学大众》上发表,组员翁孝芳老师和杨成老师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2篇论文。极大地促进了化学教师队伍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的更新。

2、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师生关系趋向和谐,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我们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生命状态和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我们的课堂设计紧贴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愉悦感、成就感,促进学生知识、思维的健康发展。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鼓励者,定位为学生的朋友,定位为学生争议问题的评价者、困难问题的破析者。师生关系得以融洽。

七、实验结论

我认为“以学定教”模式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各学科知识储备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系列情境和问题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学以致用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又带回到现实提出展望,因为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为将来的学习留下悬念

“教”与“学”是矛盾的统一体。以学定教,首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学生已学过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知识,对影响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已有较深的认识。在盐类的水解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引入的:

片段一:

[引入]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是有条件的、动态的平衡,当水中加入酸或碱时,会抑制水的电离,但室温下的KW仍为1×10-14。有什么办法可以促进水的电离呢? 

[生]升高温度或减少水电离出来的H+OH-浓度都能促进水的电离。

由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都和水的电离密不可分,教师通过有意识的提问引入,直指本课的核心。

其次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课堂,要敢于让学生去讨论。虽然课堂讨论会花费时间,教师不必担心学生说得“乱七八糟”而不愿“浪费”这个时间;真正的课堂讨论当然会是开放的,而不应该担心讨论超出预设不好控制而不去组织讨论。例如针对学生所写的离子反应:

NH4++OH=NH3·H2O,引导学生讨论水解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合理性:

片断

[提问]方程式中OH-从哪里来?

[生]OH-来自于水的微弱电离,所以离子方程式中写成H2O更为合理。

[生]因为方程式中前面写了H2O,所以生成物中要补写上H+,反应后的溶液应呈酸性。

[提问]写成等号还是可逆符号更为合理?

[生]因为NH3·H2O还会电离出NH4+OH-,所以写成可逆符号更为合理。

    从而得出正确的离子方程式:NH4++H2O       NH3·H2O+H+

总之,立足于丰富与放大学生认知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并富有成就感的过程;而立足于消除学生无知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外在强调与告之的过程,是一个消极而又艰难的过程。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认知能力与优势,这是令人奋进的;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自己的无知与不足,是令人沮丧的

联系地址:吴江区黎里镇芦墟泰丰路2号
邮编:215211
电话:0512-63255389
苏ICP备2022047387号

2024-04-09 16: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