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第六批学年课题研究成果主件
日期:2020-02-17 15:40:36  浏览量:604

理性思维帮助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以苏教版“盐类的水解反应”教学为例

程克胜

(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江苏   吴江  215211)

摘要:化学概念不应该是教师讲出来的,而应该是学生通过理性分析建构出来的。本文以苏教版“盐类的水解反应”教学为例,对“盐类水解”概念的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概念教学;理性分析;感性验证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对概念的阐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同样适用,化学概念不应该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感性体会和理性分析构建出来的。因此,大多数老师认为,概念教学一般先通过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的领会。笔者认为这不是唯一方法,概念教学也可以先理性分析再感性验证。

高中化学教学中有不少化学概念,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分散系”等,本文就以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反应”概念的教学为例,谈谈化学概念的教学实践过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在此愿与同行探讨。

一、领会课标,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中关于“盐类的水解反应”这一节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是这样的:实验测定不同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1]

教材内容:先是从实验探究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水解较复杂,课程标准不做要求,教师无需补充)溶液的酸碱性,认识到盐溶液并不都是中性的现象,再到分析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教材正是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编排的,教师一般也是按照这样的序列展开教学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两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我:一是学生对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实验探究兴趣不大,因为学生在高一时对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已经有所认识——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等;二是这样设计,学生更关注盐类水解的结果,而忽略了引起水解的原因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时,尝试变换思路,紧紧抓住某些盐的离子会促进水的电离这一核心,由学生自己构建出盐类水解的概念。

二、教学策略:

    概念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传授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尊重他的认知,适当去丰富他的认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尊重学生已有认知,合理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学生已学过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知识,对影响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已有较深的认识。在盐类的水解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引入的:

片段一:

[引入]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是有条件的、动态的平衡,当水中加入酸或碱时,会抑制水的电离,但室温下的KW仍为1×10-14。有什么办法可以促进水的电离呢? 

[生]升高温度或减少水电离出来的H+OH-浓度都能促进水的电离。

由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都和水的电离密不可分,教师通过有意识的提问引入,直指本课的核心。

2、设置问题情境,突出学生思维活动:

知识的获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要有连续性,即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追问下一问题的原动力。同时,问题的呈现也要有梯度,这样可以持续激发学生思考,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科学的知识脉络和框架体系,提高课堂效率[2]

在盐类的水解引入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追问:

片断2:

[追问1] 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水电离出来c(OH-)或c(H+)呢?

[生]可以加入能与H+OH-反应的离子。

[追问2] 从离子反应的条件看,所加离子必须要能与H+OH-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才行?

[生] 生成沉淀、气体、水、弱酸、弱碱即弱电解质。

    通过追问,学生很快分别得出能减少水电离出来的c(H+)或c(OH-)从而促进水的电离的常见离子。有趣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交流与讨论的时候,能够主动排除部分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片断3:

[生1] H+虽然能和OH-反应生成水,使水电离出来的c(OH-)减小,但向水中加入酸,主要作用是抑制水的电离。

[生2] HCO3-离子虽然能与H+反应生成弱酸,但它还能电离出H+,所以不一定能减少水电离出来的H+浓度。

    针对学生所写的离子反应:NH4++OH-=NH3·H2O,引导学生讨论水解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合理性:

片断4:

[提问]方程式中OH-从哪里来?

[生]OH-来自于水的微弱电离,所以离子方程式中写成H2O更为合理。

[生]因为方程式中前面写了H2O,所以生成物中要补写上H+,反应后的溶液应呈酸性。

[提问]写成等号还是可逆符号更为合理?

[生]因为NH3·H2O还会电离出NH4+OH-,所以写成可逆符号更为合理。

    从而得出正确的离子方程式:NH4++H2O       NH3·H2O+H+

片断5:

[思考]Na+K+Cl-NO3-SO42-等这些常见的阴阳离子会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生]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为没有生成弱电解质。

[生]NH4++H2O       NH3·H2O+H+是不是既可以表示氯化铵也可以表示硫酸铵与水的反应呢?

[生] 应该是的。

[师] 很好,那也是说刚才离子方程式中涉及到的阴阳离子,代表的是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这种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反应生成弱酸或弱碱,称为盐类的水解。

至此,学生都能顺畅的表达盐类水解的本质——促进水的电离,而不是仅仅关注盐类水解的结果——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

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是本节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在分析思考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学生既体验到了分析思考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新旧知识的关联,同时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需要。

3、感性验证,增强学生的信心:

    学生通过理性思维获得盐类水解的概念之后,再让其动手实验,验证几种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学无定法,我们应该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去设计,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教师才能教的泰然。概念的教学如果没有了建构的过程,没有了对客观事实的观察,没有了理性分析,就是不讲理的教学,与培养科学理性背道而驰[3]。因此,一方面教学设计要指向人的发展而非应试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5

[2]仲维华.科学把握问题设置“问”出化学精彩课堂[J],化学教与学,2014.(5).40-43

[3]保志明.运用实验体现概念的建构过程——“离子反应”的教学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3).16-17

[4]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35

联系地址:吴江区黎里镇芦墟泰丰路2号
邮编:215211
电话:0512-63255389
苏ICP备11005110号-1

2021-11-15 16: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