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
日期:2021-05-12 14:25:00  浏览量:3601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我们申报的课题《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于20201月被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D/2020/02/150)。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省规划办、苏州市教科院吴江区教育局的领导和专家,为本课题开题论证。我们相信,今天的开题论证会必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课题研究方案,为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引航指津。在此,代表课题组向与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工作报告,请领导和专家们审议、指正。

自申报课题起,我们就围绕五个问题进行了初浅的思考和实践:

 

问题一:什么是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研究?

其一,理解力。所谓理解力是指能够智慧而有效地综合使用学科知识、观念、思维和技能去分析、推断、解决处于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和实践能力,它们是人类迎接21世纪信息文明之挑战的核心素养。理解力包括跨学科理解力与学科理解力,本研究所指的理解力主要指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跨学科理解力,其基本维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深刻见解,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是否呈现了物理、化学、数学、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2)行动,即是否采取了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等。(3)伦理道德,即行动过程是否促使孩子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4)机会,即理解是否可以迁移至其他情境中,并表现为其他形式。

其二,跨学科。跨学科亦称为“交叉学科”,是指通过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数据、技术、根据、视角、概念以及理论,以促进基础理解或解决单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其解决方法超越了单一学科或是单一研究实践领域的范围。跨学科的本质特点就是打破学科已有界线,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进行“跨界”教学、学习及应用,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基本技能、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综合化,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要强调的是,跨学科不是多学科的“简单拼盘”,而是打破学科壁垒,用交叉和跨越的方式进行学科的整合。

其三,跨学科学习。所谓跨学科学习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起来,模糊其学科界限,整合不同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生成新的跨学科逻辑(思维)以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或主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和教学取向。就本质而言,跨学科学习强调的是学科思维的充分应用,是深度学习的必然路径。深度学习与一劳永逸的学习完全相反:后者是指当下学会了,永远可以随时使用,但从不拓展延伸,类似于将钱放到地窖中;而前者则类似于将钱存到银行中,可以不断生成利息,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就目的而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由人格、跨学科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手段而言,它是选择、综合各种信息、知识、手段、方法以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以及将学科知识情境化的策略。因此,产生跨学科理解、深度运用学科思维、实现学科整合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特点和判断标准。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研究”:是指针对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分科现状,契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深入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研究,以学生的跨学科理解为旨向,积极开发丰富的、系列化的跨学科教育资源,建构系列化的、切合高中生认知和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课程,开展跨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提炼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富有成效的跨学科教学范式、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单学科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方式,真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审慎思考、生活理解、复杂交往等跨学科能力的提升;于此同时,进一步转变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建构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的系统性研究。

问题二:研究这个课题有什么意义?

其一,指向理解力的跨学科学习对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开发切合高中教育和高中生发展的、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并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探索和提炼,形成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范式、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等的系列化策略体系,能更加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

本研究将在理论层面上,初步形成指向理解力的跨学科学习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

本研究将实践层面上,开发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资源和平台,构建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探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教学范式和学习方式,形成较为丰富的跨学科教与学的案例探索以“真实评价”理念开展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的评价

    基于此,指向理解力的跨学科学习实践能实现高中生跨学科理解的形成和跨学科思维的培养,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同时也为高中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问题三:我们具有怎样的课题研究条件?

分析多方因素,我们认为我们有以下条件研究这个课题:

1. 汾湖高中具有良好的教科研基础。江山校长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学校一直强调教育科研是学校葆有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泉,坚持不懈地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浓郁的科研氛围和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有利于应对和解决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的策略体系建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境。

2. 课题组研究队伍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课题主持人都曾先后主持并结题了多项省级课题,课题核心组成员都有在省市级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经历主持人江山还曾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课题组还将邀请高校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进行跟进式指导

 3. 课题组成员可以有效地获得相关研究资源。研究资料获取方面,除大众化的资源途径外,学校还提供了“中国知网”资源库;研究所需的专著等出版物资源,学校图书馆会按课题组要求即时购置。

4. 课题研究经费充足。我校所在地党委、政府领导历来重视对汾湖高中的教育经费支持。在学校的年度经费预算中,一直都安排有足量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经费。

 

问题四: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课题?

我们预设了五大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

1. 论证,完善课题方案

邀请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从科学的角度对课题方案进行再审视、再修改、再完善,让课题方案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 解读,内化课题方案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列出要研究的具体内容,根据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的各个要素进行适当分解,分别制定相应研究方案。

3. 筛选,确定研究节点,并实施预设方案

本研究的核心议题是指向理解力的跨学科学习”,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报开题(2019.2—2020.3)。一是成立总课题组,进行研究方向的论证,查阅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的撰写。二是成立各子课题组,形成子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进一步查阅资料,完成文献综述、实施方案的撰写,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2019.10—2022.7)。一是各子课题深化形成的研究方案,进行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的研究实践,形成实验报告和总结。二是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对前期研究成果整理、汇编,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三是根据专家意见和阶段成果进行调整和实践,形成系列化的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结题鉴定(2022.3—2022.12)。撰写各子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整理实验研究的资料,形成课题研究论文,请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4. 反思,物化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区域内跨学科学习与跨学科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2019.12

高中生跨学科学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述评

文献综述

2020.5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高中生跨学科学习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

2021.5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高中生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

2021.6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

中期报告

2021.6

最终成果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高中生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案例

专著

2022.9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高中生跨学科学习

论文集

2022.11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高中生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2022.11

我们自20189月起,开始在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华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跨学科学习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并且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1)成功申报立项“苏州市高中跨学科学习课程基地”(20195月);(2)已经拥有多个校外的跨学科学习实践基地;(3)已经初步形成四类跨学科学习课程主题(电梯与经济、水产与养殖、丝绸文化、水乡古镇);(4)《江苏教育》杂志社对我校跨学科学习课程的研究已经进行专题策划。(5)正在申报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

 

问题五:我们如何保障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1. 加强课题组织领导

课题组全面规划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研究的实践与策略体系的构建拟邀请高校专家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重视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密切联系,坚持观念更新,为课题研究提供组织条件和智力支撑。

2. 加强研究过程管理

汾湖高中的教学硬件设施完备,同时在区域内拥有多个跨学科学习实践基地,满足课题研究所需的装备要求学校也将为课题研究提供便利和支持,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电化教学、实验室等多种教学手段。我们将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教学研讨,扩大课题研究的辐射影响力注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积累和建档,确保研究资料的准确和翔实。

    3.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课题组将深入研讨理解力和跨学科学习的相关理论,研究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转变等,通过调查和课堂教学实践,由此实现高中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实在教学中。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开题报告,请领导和专家审议、指正。

    谢谢!

 

 

 

 

 

 

 

 

 

 

 

 

 

 

附件3:

编号: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 

研究方向与范围         基础教育11            

课题主持人:             潘卫星        

所在单位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申报日期       2019年95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填报说明

 

 

 

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专项课题以外的课题申报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和《申报评审活页》。

2.封面左上角“编号”栏,所有申报者均无须填写,评审时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填写。

3. “研究方向与范围”栏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点》第五部分“重大课题与研究领域”之二“重点研究方向”中的分类填写,如申报基础教育“依法治教研究”类课题就在此栏填写“基础教育1”,申报职成教育、高等教育课题以此类推,申报自选课题者则在此栏填写“自选课题”。如确实有必要,“课题主持人”可以填两人。

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分以下几种:A.主持并已结题;B.主持但未结题;C.参与研究;D.未参与研究。申报者只须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栏填上序号“A、B、C、D”即可。“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栏须如实填写主持或参与研究的一至二项课题名称、课题级别及完成情况,未参与任何课题研究者如实填写“未参与”。

5.《申报评审书》中“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和《申报评审活页》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邮编:210013;电话:025-83758278,83758279。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第一主持人

江山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68.11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技术职务

正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

教育管理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学士

   

13961626905

工作单位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E-mail

Js9171@sina.com

通讯地址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芦墟泰丰路2号

邮政编码

215211

第二主持人姓名

潘卫星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75.11

行政职称

副校长

专业技术职务

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

教育管理

最后学历

研究生

最后学位

硕士

  

13962593650

工作单位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E-mail

38934147@qq.com

通讯地址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芦墟泰丰路2号

邮编

215211

﹃十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规划课题完成情况

A

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转型期普通高中研究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主持人,2017年结题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或论著(限填10篇)

论文或论著名称

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

2018年高考物理备考专题-力学实验部分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核心期刊)2018.1

浅谈‘曲线运动’探究教学策略研究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核心期刊)2017.12

光电效应演示实验改进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核心期刊)2017.1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拓展物理实验课程

《物理教师》(核心期刊)2016.11

实验探究: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核心期刊)2015.12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让物理实验回归物理探索的本义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核心期刊)2014.1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把握重点 突出能力 凸显探究 注重应用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核心期刊)2013.8

课题组核心成员(不含主持人,限填10人)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课题组中的分工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英语

组长

钱雪松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生物

副组长

杨宏宇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历史 德育

研究内容12

蔡明锋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化学

研究内容2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语文

研究内容2

马华峰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物理

研究内容3

夏正勇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数学

研究内容3

徐喜红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化学

研究内容4

牛军锐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生物

研究内容4

 

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政治

研究内容4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理解力:所谓理解力是指能够智慧而有效地综合使用学科知识、观念、思维和技能去分析、推断、解决处于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和实践能力,它们是人类迎接21世纪信息文明之挑战的核心素养。理解力包括跨学科理解力与学科理解力,本研究所指的理解力主要指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跨学科理解力,其基本维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深刻见解,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是否呈现了物理、化学、数学、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2)行动,即是否采取了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等。(3)伦理道德,即行动过程是否促使孩子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4)机会,即理解是否可以迁移至其他情境中, 并表现为其他形式。

跨学科:跨学科亦称为“交叉学科”,是指通过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数据、技术、根据、视角、概念以及理论,以促进基础理解或解决单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其解决方法超越了单一学科或是单一研究实践领域的范围。跨学科的本质特点就是打破学科已有界线,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进行“跨界”教学、学习及应用,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基本技能、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综合化,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要强调的是,跨学科不是多学科的“简单拼盘”,而是打破学科壁垒,用交叉和跨越的方式进行学科的整合。

跨学科学习:谓跨学科学习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起来,模糊其学科界限,整合不同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生成新的跨学科逻辑(思维)以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或主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和教学取向。就本质而言,跨学科学习强调的是学科思维的充分应用,是深度学习的必然路径。深度学习与一劳永逸的学习完全相反:后者是指当下学会了,永远可以随时使用,但从不拓展延伸,类似于将钱放到地窖中;而前者则类似于将钱存到银行中,可以不断生成利息,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就目的而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由人格、跨学科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手段而言,它是选择、综合各种信息、知识、手段、方法以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以及将学科知识情境化的策略。因此,产生跨学科理解、深度运用学科思维、实现学科整合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特点和判断标准。

综上,“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是指针对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分科现状,契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深入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研究,以学生的跨学科理解为旨向,积极开发丰富的、系列化的跨学科教育资源,建构系列化的、切合高中生认知和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课程,开展跨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提炼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富有成效的跨学科教学范式、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单学科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方式,真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审慎思考、生活理解、复杂交往等跨学科能力的提升;于此同时,进一步转变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而建构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的系统性研究。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1.1关于跨学科学习

在国外,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美国,采取科学领域教师为学生规划探究性的科学课程计划的方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确定探究式主题,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968年,第一次国际跨学科研讨会召开,会后由柯斯特(Koester)编著了《超越还原论:阿尔巴赫问题论丛》一书。19709月,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时任国际教育局局长的皮亚杰(Jean Piaget)参加了此次盛会并提交了《跨学科关系的知识论》的论文,推动了跨学科运动,也标志着对“跨学科”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1976年,德国成立国际“跨学科学研究会”。1979年,科克尔曼斯(J. Kockelmans)的著作《高等教育中学科》问世。2002年起,德国进行的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革,就强调跨学科教学,直接设置了综合中学,学生依据个人能力进行编班,在教学中,围绕某一主题,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加工和教学设计。20世纪90年代,英国接连发表了《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等教育白皮书,提出高等教育要从注重古典人文教育转到重视现代科技教育,文理并重,从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到积极开展综合教育和跨学科培养。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10多年间,日本政府的教育白皮书,其目的是大力促进高校成为日本科研的支撑,培养富有创造性和综合判断能力、视野宽阔、能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向世界提出独创性见解的高质量人才。2010年,经过长达10年的国际性跨学科努力,《牛津跨学科手册》正式出版,标志着国际“跨学科”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在我国,在以“跨学科”为对象的理论研究方面,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蓬勃发展于80年代。最初我国学者把“Interdisciplinary”译成“交叉学科”,后在深入研究过程中逐渐用“跨学科”一词对其进行替代。19831217日,天津师范大学成立跨学科学会。1985年,在北京召开了我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协技术培训中心会同国内17个有交叉色彩的学会、研究会共同发起召开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著名科学家就“交叉科学”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随着“交叉科学”研究的兴起,一门对于交叉学科的整体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新学科一一“交叉科学学”(跨学科学)开始在我国兴起。国内跨学科研究同国外类似,主要集中于大学等高等教育部门研究领域。其中著名的有刘楚佳的《高校跨学科专业发展探讨》、彭蜀晋的《师范院校开设通识性跨学科课程的探讨》、孟卫青的《教育研究的跨学科取向》等。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学界专门探讨基础教育领域跨学科学习的文章极其少见。即使有一些,也是主要从教育整体来讲跨学科,例如许国英《素质教育呼唤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周泓《中小学教师跨学科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课题组刘定一《高中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以“跨学科”、“跨学科教学”、“跨学科学习”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其中“跨学科”为篇名检索到4000多篇,以“跨学科教学”为篇名检索到500余篇,以“跨学科学习”为篇名检索到100余篇。对于检索到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有关跨学科的研究大多都在高等教育阶段,对中小学跨学科研究在近几年刚刚兴起。而且,当前中小学进行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普遍存在“应景”现象、“冷拼盘”现象,将跨学科认为是不同学科或多个学科的简单累加,缺少了深入的融合和有效的跨界。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学界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必然的、也是长期的方向和重点,对学生学科理解力的发展也必然成为学科教学的应然追求,跨学科学习则必然成为未来的教育与学生终身发展的必然追求和永恒的价值取向。然而,当前我国的跨学科研究和相关文献虽然也比较多,但是能将当下的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跨学科教学联系起来,并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和实践较为缺乏。

1.2关于理解力

在国外,对理解力的研究主要归功于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JaY McTighe)二人于1998年出版了著作《Understanding by design》,作者对什么是理解,怎样评价理解,如何通过逆向设计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做了详尽地说明。该书自1998年面世以来于2001, 2004, 2005, 2007年多次再版,完善了操作逆向设计步骤、丰富了理解的内涵、将WHERE升级为WHERETOJay McTigheGrant Wiggins1999年出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handbook》(《理解设计手册》),指导教师通过设计让学生实现理解,2008年发表《Put Understanding First》,强调理解的重要性,2011年二人又合力出版了((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uide to Creating High Quality Units》指导手册,对逆向设计在各学科的运用进行详细地指导并配有实例分析。

在国内,最早出现的研究专著是由么加利翻译出版的《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随后有台湾学者赖丽珍翻译出版了《重理解的课程设计》、《设计优质的课程单元:重理解的设计法指南》等,但是这些书籍的原著均为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所作。何晔和盛群力2006认为采用领会意义、灵活应用和洞察自省三个维度配以细化的指标可以对UbD中的理解维度进行改造,随后又详细阐述了理解每个维度的功能、特点和表现,以理清了理解与知识的关系区分了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而且还体现出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统一突出了学习者自我调节的重要性2006。吕林海和王爱芬2008)对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的思想缘起与内涵论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从融合的视角去更好、更准确地把握理解性学习的教育真义。郭晓娜(2010)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理解性学习论》(华东师范大学,2010)。余少华(2012)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提出理解为先教学设计模式的几点启示。黄敏(2012以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概念体系的理解导向进行了镶嵌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匡金龙和包静娟(2013)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进行了为理解而设计的教学策略研究。徐兆洋(2013在阐述“为理解而教”的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为理解而教”的设计框架。何晔和盛群力(2013)又以UbD模式为基础提出“意义学习,理解为先”的课堂教学建议。方沣(2015)进行了“为理解而教”的基于理解性教育理论优化物理概念教学研究。陶西平(2012)指出,为理解而教的理念是一种学习观的改变,教学观的改变,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种可贵的启示。

综上,我国教育学界关于“理解力”已经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而结合高中教学的研究仍然较少,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有效发展的新形势下,以理解力发展为宗旨的教学尤其是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应该依然是一个应时的、迫切的、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重要课题。

2研究价值

跨学科学习对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促进学科融通、培育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是较为欠缺的,这是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去持续研究和探索的。

基于此,本课题意在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开发切合高中教育和高中生发展的、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并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探索和提炼,形成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范式、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等的系列化策略体系,更加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并由此实现高中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为高中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1.开发1套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课程资源与教学指南;

2.搭建4个跨学科学习实践基地;

3.建设4个跨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

2研究内容与重点

2.1关于理解力和跨学科学习的理论基础与课程取向研究

这部分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何谓理解力,何谓跨学科理解力等核心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理解力的内涵和外延。何谓跨学科理解力,其具体维度包括哪些方面,有何具体表征?在此研究基础上,形成关于理解力,特别是跨学科理解力的可操作判断指标,对每个指标的发展进阶进行详细描述。

2)跨学科课程和跨学科教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理论。主要围绕“跨学科”概念的由来、思想渊源等核心内容梳理跨学科理解的哲学依据。

3)梳理学科课程与跨学科理解力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学习和理解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如《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另一方面,梳理与本研究将要探索的跨学科主题有关的学科大观念,建立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之关系。

2.2开发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主题课程体系(重点)

主题课程

课程主题

课程目标

整合学科

电梯与经济

通过带领学生探究吴江市电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融合物理、数学、技术等学科,让学生依托自己熟悉的事物,建立学科与生活的关系,体验学科的真实价值。

物理、数学、技术、设计

水产与养殖

带领学生探究吴江市水产养殖,融合生物、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学会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生活问题。

生物、化学、地理、历史、科学

丝绸文化

通过了解江南丝绸发展,运用历史、语文、地理、化学、技术、艺术、经济等知识探究经济与文化、地理与文化、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历史、语文、地理、历史、技术、艺术

水乡古镇

运用语文、历史、地理、艺术、技术、政治等学科,探索“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艺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语文、历史、地理、艺术、政治

这部分内容将采取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设计调查问卷,邀请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想探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谈论要采取的探究行动和要运用的探究工具,比如解决一个问题要运用到哪些学科知识与学科观念。

与此同时,我们将借鉴国际STS教育(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以及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经验,紧紧围绕跨学科理解力的四个判断维度,逆向设计每一个跨学科主题课程。通过初步梳理和讨论,我们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情境密切相关的四个主题,建基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形成了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基本设计框架。如何将不同学科的核心观念运用到每一个主题探究中,形成一个新的、指向跨学科理解力发展的课程体系,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2.3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重点)

这部分内容我们将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教学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策略做进一步研究。

首先,通过探讨跨学科教学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诉求,初步构建跨学科教学理论框架。教学将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创设真实情境”→“设置探究问题”→“亲历学科实践”→“物化探究成果”,详见下图:

 

 

 

 

 

 

 

 

 

其次,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我们将在每个项目下设置多个探索问题,每个大问题又包含多个小问题。问题由各学科大概念组织起来。比如,在“方程和方程组”这个学科大概念的探索中,我们将围绕“关系”这个大概念,重点学习“数量”“等式与不等式”“图形”“方程组”这几个关键概念,概括学生需要知道的重要内容和学生需要能够做的关键技能,针对每个内容和每组技能设计“引导式问题”。然后形成教学设计方案和最终单元评价任务表格。具体包括:

 

 

 

 

 

 

 

 

 

2.4 创设校内跨学科学习实践基地

跨学科学习必然要超越学科、超越课堂、超越教材,以实验室、创客中心、实践基地为主要教学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将学科与生活进行结合,在亲历学科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学科深度理解能力。由此,我们将在学校已有资源的基础上,为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搭建以下几个实践基地:

1)化学探究中心

主要功能:体验化学学科知识在水产养殖中的运用,感受化学物质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理解化学学科背后承担的伦理与道德,体会“道德性创造”,“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激发创新潜力。

在探究中心,需要配备完善的探究设备,比如媒体计算机及投影设备、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电子分析天平、甲醛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小电炉、恒温烘干箱、恒温水浴锅、磁力加热搅拌器、通风柜、真空抽滤器(套)、pH计、离心分离器等设备(部分设备可与仪化公司借用)及相关实验配套试剂。

2)主题性电子技术展览馆

设立电子技术展览馆和电子电工实验室,通过这些实践基地的建设,完善配套硬件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以生活学习、实践体验、探究创新为指向的 “新课堂”,使这些实践载体成为现有课堂的互补、延伸和升华,促进学生深度学科理解。

3)电子物理实验室

学校将逐步建设与微型课程相匹配的电子物理实验室,以微型课程为载体,构建课程模组,将这些微型电子实验室通过学校中心局域网把服务器、计算机工作站、网络通信设备和实验教学软件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实验系统,使之成为跨学科教学的立交桥。

4)成立创客中心

创客课程不是一门课程,而是由低阶到高阶的一系列课程组合。学校将以创客中心为载体,设计入门级课程、中级课程以及高级课程。其中,入门级课程可以侧重电子、机械、材料、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中级课程侧重3D建模、制造、电路装配、电子切割、高级编程等较复杂的技能训练 ;高级课程则进行综合性的创新实战,围绕某个现实项目和问题,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协同创造新方案和新产品。具体而言,学校将以“电梯设计”作为核心主题,因为电梯生产在苏州地区

2.5 开发校外跨学科课程资源

不论是跨学科项目学习,还是学科内项目学习,都需要消解知识与社会、课堂与生活的界限,需要为学生探究创设情景,提供场景,因此,项目学习必然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如此方能通过项目学习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之目的。所以,为了高质量推动项目化学习的开展,我们拟将与校外相关机构合作,建立校外项目学习资源载体。

1)古镇建筑研究

项目方法最初起源于特定职业的专业化,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是建筑领域,该方法旨在帮助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工作,学会解决以后在工作室、车间或建筑工地中作为专业人员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学校的位置刚好比邻水乡古镇周庄、同里和甪直。这些古镇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它们无疑是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地理、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最佳载体与资源。

2)桑蚕养殖实验室

“项目”教学理念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1865年到达美国,在那里,项目方法主要作为手工培训、农业教育和普通科学的教学策略所以,项目化学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有着悠久历史。我校地处江南水乡,丝绸是地方传统丝织业中的珍品,丝绸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早在先秦,江南就是中国蚕桑丝绸生产比较集中地区。缘何如此?丝织技术的发展又是如何体现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对于这类问题的探究必然需要多种学科的融合。同时,为进一步了解丝绸与丝织技术的关系,我们将建设桑蚕养殖实验室。并与已开设桑蚕学专业的高校进行合作,带领孩子探究从蚕蛹到丝绸诞生的全过程。让孩子深刻理解到种桑养蚕的行业和丝绸的发明是中国最无声影响世界几千年的“善行”,能识这“天虫”的人是何等的入微和慧智,这是上天赐与东方人了悟形态、生命、转换、时空的启示之物丝绸的光感、质感、手感都极大地诠释了什么是“天然的高贵”。这是人文和科学的最完美结合。

3)水产养殖实验教学中心

水产养殖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项目。其中,水产养殖不仅牵涉到池塘、水库、工厂化养鱼池等多种水体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控,比如养殖场、育苗场水源有无化学污染物。养殖过程中,为了检测水质变化趋势,要测定温度、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水质指标。这些内容不仅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探究对象,也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话题,是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比如,以螃蟹养殖为例,鱼类养殖,这些都是生活在江南一带学生最真实的生活情境。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申报开题(2019.2—2020.3)。一是成立总课题组,进行研究方向的论证,查阅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的撰写。二是成立各子课题组,形成子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进一步查阅资料,完成文献综述、实施方案的撰写,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2019.10—2022.7)。一是各子课题深化形成的研究方案,进行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的研究实践,形成实验报告和总结。二是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对前期研究成果整理、汇编,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三是根据专家意见和阶段成果进行调整和实践,形成系列化的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结题鉴定(2022.3—2022.12)。撰写各子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整理实验研究的资料,形成课题研究论文,请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3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系统收集教师和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反应和反响,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实施跨学科学习的意见和思考,教师对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创新的认知等。

2)行动研究法

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以实施跨学科学习为核心,实施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整体行动计划,探究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式,总结成功经验,创建优秀案例。

3)实验研究法

在实施跨学科学习之前,对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前测,在参与改革半年之后,对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能力发展进行后测,在此基础上,验证研究假设,并进一步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与教学策略。

4)头脑风暴法(专题研讨)

在获取基础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的专题研讨。即在分享调查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请专家学者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产生更有共识的观点与思想。

5)文献研究法

收集并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吸收有价值的观点,以此为提出本研究的观点和建议奠基。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研究假设

1.跨学科学习可以为发展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提供机会,复杂交往能力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是生活在信息文明和人工智能时代每个年轻人必须拥有的核心素养。

2.跨学科探究式学习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比传统学习更有效。

拟创新点

1.创新性建构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

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让学生对原有的固化的学科认知回归真实生活和复杂情境,破除单一学科间的人为壁垒和分科主义,实现多学科的联系和深度融合,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生活领域中去选择富有探究价值和活动的主题,开展真实、复杂情境下的跨学科问题的探究、分析和解决,让课程、教学与学习的教育价值得到最高体现。 

2.创新性探索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教学方式。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改变了教师原有的单学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观念,并使整合工作目的明确、富有成果。跨学科学习根据不同问题情境的需要,将多学科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基于其内在联系实现融合,帮助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发展理解力,培育核心素养。

3.创新性探索跨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

打破学科壁垒的呼声由来已久,但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实践经验不多。我们将以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为载体,形成主题课程教学研究共同体。在跨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中,教师除了拥有学科教师身份,还是主题课程教师的成员。

4.创造性探索指向理解力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真实评价”的理念引入学习评价体系。这标示着学习评价逐步由教师评价走向师生共评,由滞后评价走向随堂评价,由传统的纸笔测试的分数评价走向真实情境下实际问题的解决评价,这一举措必将有助于促进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区域内跨学科学习与跨学科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2019.12

跨学科学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述评

文献综述

2020.5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

2021.5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开发

论文、物化成果

2021.6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

中期报告

2021.6

最终成果(限3项)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案例

案例集

2022.9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

论文集、物化成果

2022.11

指向理解力发展的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2022.11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均有多年从事高中教育管理和教科工作经历,均为学校教科骨干,大多参与或主持过江苏省级、苏州市级或吴江市级立项课题,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教研教科论文。大多为学校行政干部和骨干教师,具有正高或高级教师职称,有较强的教学业务能力,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多年来,在“闪光教育和优秀习惯”和“师生发展性评价”“跨学科学习”“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课题组人员都在各自的领域从事学校教育管理和教科研究工作,在三星级学校的管理体制内,都有把后进管理成长为特长生的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课题主持人现任普通高中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先后主持并结题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现代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的课题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规程的校本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转型期普通高中研究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一期重点课题“高中物理拓展性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先后有20多篇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及省级刊物,并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编《高中物理实际问题精析》,主编《我的新课堂》,出版《数字化物理实验探究》、《趣味物理实验100例》、《真实探究》等专著。

学校组建课题组将围绕本课题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

1)着手全面实施学校的“跨学科学习”工程;

2)制订“跨学科学习”课题管理方案,酝酿主要步骤和方法。

3)邀请教育专家审议课题方案,提出可行性意见,力图使本课题研究富有创新价值。

4)查阅研究和本课题相关的资料文献,汲取有益、相关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有高校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资深专家进行理论指导,其他成员均为高中一线教学骨干教师,为课题研究提供组织条件和智力支撑。

研究资料获取方面,除大众化的资源途径外,学校还提供了“中国知网”资源库;研究所需的专著等出版物资源,学校图书馆会按课题组要求即时购置。研究经费方面,学校的年度经费预算中,一直都安排有足量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经费。研究时间保障方面,学校一直坚持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

综上所述,合理的人员配置,坚实的研究基础,可靠的研究保障,能够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有序展开和顺利结题。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部门(单位)意见

本部门(单位)完全了解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二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如果该课题获准立项并有经费资助,本部门(单位)愿意以不低于1:1的比例划拨配套经费;如果该项课题获准立项没有经费资助,本部门(单位)愿意为该课题划拨不少于捌仟元的研究经费。

本部门(单位)帐号: 0706678011120100448577 ;开户银行:  苏州农村商业银行营业部  ;户名:  苏州市吴江区财政局非税收入专户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四、课题委托管理部门意见

县(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高校、大市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五、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联系地址:吴江区黎里镇芦墟泰丰路2号
邮编:215211
电话:0512-63255389
苏ICP备2022047387号

2024-04-30 08:52:33